中亚“去俄罗斯化”背后:一场文化叙事之争
原标题:中亚“去俄罗斯化”背后:一场文化叙事之争
在中亚五国,他们继承自苏联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俄语以及俄罗斯族裔公民,正面临着微妙处境。
今年6月,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地区的一个柔道训练营中,9岁的俄罗斯裔男孩伊万遭遇持续集体霸凌,直至出现头痛、呕吐症状才告诉家人。他的父母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他是营里唯一的俄罗斯孩子,打人者系出于“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同村里唯一的俄罗斯东正教堂神父及其教区民众坚持认为,伊万被打“因为他是基督徒”。
这一事件引发了深远的后续影响。俄罗斯外交部在推特表示关注;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府将当事父母和孩子召至首都比什凯克,以说明原委;吉总理、内政部长级别的官员均介入案件调查,打人者及其父母最终道歉。不仅如此,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还给伊万写了一封鼓励信,称赞他是“信仰的捍卫者”,并保证他的家人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以便他们搬到俄罗斯生活和工作。
与伊万被打丑闻交织在一起的,还有8月初发生在比什凯克一个购物中心的说俄语被辱事件,一位女性售货员因使用俄语而不是吉尔吉斯语遭遇客户砸电脑。该事件被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沃洛金得知后,他通过外交渠道澄清该事件并为这名女性售货员辩护,沃洛金还与其他俄议员提出包括“禁止那些冒犯说我们语言的人进入俄罗斯”在内的反制措施。
中亚五国中,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之一。尽管如此,近年来不论官方层面或是民间交流,俄语在中亚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些前苏联国家事实上仍然非常依赖俄语,但他们正试图以各种方式摆脱这一语言,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民族语言。
吉尔吉斯斯坦爆发“恐俄”丑闻
伊万的家庭是标准的“土著”,与吉尔吉斯斯坦许多苏联时期被派去支援兄弟国家建设的“专家家庭”不同,他们的祖先是移民至此的顿河哥萨克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哥萨克人、奥伦堡人以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德国人,已经在阳光明媚的吉国生活了两三百年。
但作为少数族裔,伊万还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被其他小孩霸凌了整整两周。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8月12日消息,这家人目前来到了莫斯科观光并接受采访说,他们打算永久地离开吉尔吉斯斯坦,到俄罗斯定居。
“这绝对是恐俄症。”俄罗斯政治学家、记者安德烈·阿法纳西耶夫(Andrey Afanasiev)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评价伊万的遭遇说,“不幸的是,它是几乎所有后苏联国家意识形态矩阵的基础。它证实了这些国家存在歧视俄罗斯人的做法,并且这一案例并非孤立,而是系统性的。”
《共青团真理报》引用的数据显示,从1989 年到 2020 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从 100万(约占吉国人口的24%)下降到35.4万(5.44%)。伏龙芝市,即现在的比什凯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人口构成:在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人占首都居民的62%,现在只占17%。
苏联时期,作为团结各民族的通用语言,俄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应发生变化。俄罗斯公民大量返回原籍国,独联体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本民族语言,俄语在中亚五国的影响力逐渐衰减。
不过,中亚国家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依然依赖俄罗斯,加上劳务输出、教育留学的需求,想要短期内完全消除俄语的影响并不现实。“在吉尔吉斯斯坦用俄语没有问题。这里的文件档案、节目、电影、体育广播里都使用俄语,一切都有双语版本。”伊万的父亲也称,但他们依然打算搬家到俄罗斯,只是之前因为文书问题未能完成移民。
无独有偶,今年8月初在比什凯克的一个商场内,一名客人因不满售货员没有使用吉尔吉斯语作答而是用了俄语,直接将电脑砸向售货员。这名售货员当时并没有反驳,但这起事件加上伊万被打事件足以让俄罗斯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大声疾呼。
俄罗斯右翼政治家、自由民主党议员团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回应上述两起“冒犯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事件时,直接宣称自己是“所有亚洲国家的俄罗斯人的捍卫者”,他呼吁召回俄罗斯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并在吉尔吉斯斯坦驻莫斯科大使馆前组织了抗议示威。
中亚国家在民族语言与俄语之间寻找平衡
不止在吉尔吉斯斯坦,8月11日,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市,一名俄罗斯妇女因在商场大声斥责哈萨克人而被迫道歉的视频在哈萨克斯坦社交网络上流传。视频最初发布在油管频道Til maydani(“语言营”)上,频道所有者库厄‧艾哈迈托夫(Kuat Akhmetov)自称为“语言哨兵”,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反俄运动。
与该视频同时出现在“语言营”账号的,还有大量关于哈萨克人走进商店,要求店主和店员使用哈萨克语的视频内容——俄罗斯方面指责这类内容反俄。作为回应,莫斯科8月12日针对艾哈迈托夫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他在接下来的50年内入境俄罗斯。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社交媒体和电视频道上,一场保护中亚俄罗斯人,反对“殴打斯拉夫人的哈萨克民族主义者”的大规模运动开始了。哈萨克斯坦总统府第一副主任道伦·阿巴耶夫(Dauren Abaev)将上述两起事件谴责为“民族主义蒙昧主义”的表达,但迟来的道歉在俄罗斯人的愤怒面前无济于事。
或许是为了给局面“降温”,哈萨克斯坦官方最终出手处理了该账号。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哈萨克斯坦网站8月22日消息,哈萨克斯坦警方对“语言营”的反应越来越强硬,艾哈迈托夫8月19日被捕,哈内务部宣布将他的油管账号内容全部提交给专家鉴定,以确认其是否使用了与乌克兰“颜色革命”前一样的“运作手法”挑动对立,破坏哈政府形象。
中亚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十分深入。尽管苏联解体后大量俄罗斯公民返回原籍国,也有不少俄罗斯族裔选择留在这些国家。许多评论家担忧,莫斯科和中亚国家在民族议题上出现纷争,有可能在这些国家造成“顿巴斯情景”,即乌克兰东部以俄罗斯人口为主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希望弃乌入俄,并因此卷入战火。
因此,不论是国内设有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吉尔吉斯斯坦,还是与俄罗斯2021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200亿美元的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三国,都不愿意与俄罗斯爆发冲突。而是试图在不高调“打压”俄语的前提下,致力于发展主体民族的语言。
“当地统治精英将俄罗斯人口视为威胁,并担心会出现类似于顿巴斯的(分裂)情况。但问题是南乌拉尔(北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的其他一些地区是俄罗斯人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居住地。”阿法纳西耶夫观察分析说。
他对俄语在中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他们在本国境内开设俄罗斯学校,以便他们国家的公民更容易搬到俄罗斯工作。这部分赴俄移民汇款是其母国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支持充满俄罗斯恐惧症的文化和教育项目。”
“而在自身经济情况较好、正在吸引更多中亚移民的哈萨克斯坦,政府则采取了‘去俄罗斯化’的缓慢政策。”阿法纳西耶夫说。
“去俄罗斯化”和“突厥化”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俄语还保留着官方语言的地位。其中,吉国宪法明确规定,俄语为官方语言,地位仅次于国家语言。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俄语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失去了“族际交流语言”的法律地位,更像是一门外语。
自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的语言政策带上了民族独立不可侵犯的意味,各国或多或少开始用不同方式“去俄罗斯化”——即将俄罗斯人或者以俄语为母语的民族,以及俄罗斯文化从各领域逐步移出的过程。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决定将国家语言转为拉丁字母拼写。在讲俄语人口最多的哈萨克斯坦(根据哈萨克斯坦2016年的人口普查,全国94%的人流利掌握俄语,哈萨克语以74%排在第二),哈政府2017年承诺最晚于2025年前实现全部官方文字改版工作。
不过,举国更换文字的代价是巨大且难以落实的。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英国广播公司(BBC)2018年消息称,哈官媒报道,政府会在2018和2019每年投入约3亿坚戈(92.2万美元)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文字改变。政府对这项将历时7年的项目总体预算约为2180亿坚戈(6.64亿美元)。
作为一个例外,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层面一直表示没有改用拉丁字母的必要。该国议员曾在2019年提出使用拉丁字母过渡,并在全社会引起热烈讨论。但总统热恩别科夫几次公开回应说,他认为无此必要,因为这个过程十分昂贵。
俄罗斯以及俄语在中亚地区文化影响力日益减弱的同时,土耳其的软实力在近年来在这些国家表现得十分突出,后者正在通过他们与该地区人民之间存在的突厥民族根源、共同文化和密切的历史联系,扩大土国在这些国家内的外交、政治和经济影响。
比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土耳其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并于2011年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首届峰会。
“土耳其一直非常重视成为该战略地区(中亚)内具有影响力的参与者——该地区的人口超过2亿,共同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美元,地区领导人渴望摆脱前苏联的阴影,并建立独立的国家身份、执行自由的经济政策,它与能源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半岛电视台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分析总结称,土耳其正在挑战俄罗斯在中亚的强势地位。
[俄罗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